物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稿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4073

物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坚实系统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物理学实验技能和技术,了解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在物理学及其相关的交叉领域内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能够在研究工作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从事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理论物理:
(1)超弦/M理论、引力与宇宙学;
(2)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及其唯象学;
(3)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力学原理及应用。
2.粒子物理与核物理:
(1)粒子物理;
(2)原子核物理;
(3)核固体物理;
(4)核技术应用;
3.原子分子物理:
(1)电子碰撞谱学;
(2)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
(3)原子分子测控;
(4)基于同步辐射的原子分子物理;
(5)原子分子理论。
4.等离子体物理:
(1) 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2) 惯性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
(3)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高技术应用;
(4) 基础等离子体物理。
5.凝聚态物理:
(1)强关联体系和低温物理;
(2)纳米结构与物理;
(3)功能材料、器件与应用;
(4)量子调控;
(5)凝聚态理论;
(6)软凝聚态物理。
6.光学:
(1)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
(2)光电子科学与技术;
(3)近代光学与交叉学科。
7.生物物理:
(1)实验生物物理;
(2)定量系统生物学;
(3)细菌群体运动行为的生物物理。
8.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
(1)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
(2)量子光学;
(3)量子计算。

三、学制及学分

    我校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3年,最短学习年限2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3-4年,最短学习年限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直博生基本学习年限位5-6年,最短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

1. 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本学科研究生资格者,在申请硕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35分。
2. 研究生若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取得博士生资格,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 45学分(其中带★的课程不低于8学分,博士层次基础课或专业课不低于4学分)。
3.研究生需在第二年度(6月30日之前)开始,逐年提交《研究生工作进展报告》。
4. 对于已取得硕士学位,通过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者,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取得总学分不低于 10学分(博士层次基础课或专业课不低于4学分)。
5.博士生开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期间,必须就学位论文题目与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计2学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取得博士资格后的第三学期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完成。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汇报,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6.博士生做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并有论文在该会议上以口头报告或墙报形式参加学术交流。
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应有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入其他国际研究机构访学、合作研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等。
7.其它要求按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四、 科研能力与发表论文要求

1. 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应具备能查找和阅读外文相关资料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科技文献,具备撰写科学论文及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2.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除了取得必要的课程学分之外,需具备初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在学期间,必须在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或国内专业性权威期刊(由学位分委员会认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或接收发表)与硕士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至少1篇。特殊情况者,分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另案讨论。
3.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除了取得必要的课程学分之外,需具备独立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并在学业上做出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期间满足下列条件者为符合取得博士学位标准:1)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E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或接收发表)与博士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2篇,其中必须有1篇是英文期刊收录论文。2)博士生若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由学位分委员会另案讨论,可认定符合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3) 对参加大型国际合作组的博士生,以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撰写合作者内部工作报告(Note)1篇,等同于1篇SCI论文;对从事高技术领域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撰写SCI、EI收录的会议文章,等同于1篇SCI、EI文章。4) 博士生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五名之内)或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排名在前三名之内)1项,等同于1篇SCI论文。5)博士生获得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1项,等同于发表1篇EI论文(注:1所发表文章的第一作者单位必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第一作者为导师署名的文章不包括内)。

学术论文必须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或录用)于物理天文分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1篇计;以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以1篇计;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在内。

4.其它要求(包括专利替换论文)按照研究生院规定执行。
5. 在以上未涉及的其它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事宜,由物理天文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决定。

五、学位论文要求

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课程体系和选课原则

1.课程体系设置原则:(1)全校公共必修课,(2)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带★号课程为核心课程),(3)一级学科专业课。
2.研究生选课原则:(1)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2)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必须达到16学分;其中至少有2门带★的课;(3)一级学科专业课选修必须由导师签字确定,无导师签字自选课程不计学分。
3.课程替换原则:(1)基础课可以替换专业课,专业课不可以替换基础课。(2)研究生在学期间,由其它一级学科转入物理学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基础课必须修满物理学一级学科的要求学分,原已修的专业课可以有8学分替换物理学一级学科专业课(相近课程,由导师签字同意),其它学分需补修。(3)所系结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或与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单位所学习的课程可以替换专业课程(相近课程,由二级学科负责人签字同意),但不可以替换基础课课程。

七、课程设置

1.一级学科基础课

PH05101高等量子力学 ★(4)
PH05103  近代物理进展(4)
PH05104  高等电动力学A (4)
PH05105  高等电动力学B ★(4)
PH14201  物理学中的群论(4)  
PH14202  量子场论(I)★(4) 
PH14205  高等统计物理 ★(4)
PH15301  现代数学物理方法(4)
PH15305  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 ★(4)
PH25201  对撞物理 ★(4)
PH25202  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4) 
PH24211  粒子探测技术★(4)
PH24213  核与粒子物理导论★(4)
PH35201  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4)
PH34210  原子分子物理实验方法★(4)
PH45201  等离子体电磁流体力学★(4)
PH45202  等离子体诊断方法★(4)
PH45214  等离子体物理学基础★(4)
PH55201  高等固体物理★(5)
PH55202  固体理论★(4)
PH55203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 ★(4)
PH55208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 I) ★(4)
PH54401  凝聚态物理前沿 (4)
PH55236  量子统计理论★(4)
PH75201  量子电子学★(4)
PH75202  量子光学  ★(4)
PH74402  工程光学 ★ (4) 
PH75203  非线性光学★(4)
PH75207  量子信息导论(4)
PH75221  傅里叶光学(3)
PH75215  激光光谱(3)
NU05101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4)
NU05201 现代辐射探测与测量(4)

2.一级学科专业课

PH14203  粒子物理(I)(4)
PH14208  经典及蒙特卡洛算法 
PH15203  弦理论(I)(4)
PH15204  量子多体理论(I)(4)
PH15303  量子场论(II)(4)
PH15307  高等统计物理专题A—量子统计理论(4)
PH15309  量子多体理论(Ⅱ)(4)
PH15311  弦理论(II)(4)
PH16209  凝聚态理论专题(4)
PH16211  量子信息专题(4)
PH16212  现代量子场论专题 (4)
PH16213  弦理论、引力与宇宙学专题(I)(4)
PH16214  弦理论、引力与宇宙学专题(Ⅱ)(4)
PH16215  弦理论、引力与宇宙学专题(Ⅲ)(4)
PH24214  原子核理论 (4)
PH24219  高能核物理导论(2)  
PH25220  超越标准模型(2)
PH25301  Muon子物理与技术
PH26202  超对称理论(4)
PH26204  粒子物理实验前沿(4)
PH26301  正电子物理专题(4)
PH25222  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中的统计方法(3)
PH36211  电子谱学前沿专题(4)
PH35703  关联量子体系中若干理论和实验问题 (2)
PH35217  现代原子物理(4)
PH35202  量子信息物理学 (4)
PH35218  电子顺磁共振谱学 (3)
PH36201  原子分子导论(4)
PH45218  磁约束等离子体装置(2)
004140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概论(3)
PH45219  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4)
PH45211  等离子体动理学(4)
PH45216  磁化等离子体回旋动理论导论  英语或双语
PH46209  磁约束聚变物理(4)
PH46212  惯性约束聚变物理(4)
PH46204  前沿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4)
PH45217  聚变等离子体数值计算(3)
PH56202  低温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3)
PH56203  光电子学(4)
PH56205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4)
PH56208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4)
PH55210  重整化群理论(3)
PH55211  超导物理(4)
PH55212  低温固态物理(3)
PH55214  超导电子学(3)
PH55215  固体中的光跃迁(3)
PH55220  X射线衍射(3)
PH55223  极低温物理(3)
PH55226  固体功能材料概论(4)
PH54402  群论及其应用  (3)
PH55233  核磁共振成像  (2)
PH74203  光电子技术(3)
PH74206  量子信息技术(3)
PH75205  高等激光技术(4)
PH75213  高等线性代数(4)
PH75216  冷原子物理  (4)
PH7570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2)
PH75211  统计光学(3)
PH75212  计算物理(4)
PH74209  光电子器件工艺学 (4)
PH74216  量子信息前沿专题(I)
PH75223  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相变 (2)
PH76202  前沿光学综合(4)
PH76203  高等量子光学(4)
PH75222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及应用 (4)
PH75220  半导体光学 (4)
CH44202  分子光谱学(4)
CH46208  单分子化学物理(2)
CH15203  相平衡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3)
CH46209  高等计算物理(2)
CH15201  固体化学原理(3)
ES35201   半导体器件原理(3)
ES3420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3)
ES3521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  (3)
ES15202   高等核电子学(4)
ES15201   物理电子学导论(3)
ES15204   近代信息处理(4)
ES15702   物理电子学逻辑设计与仿真实验(2)
ES16201   高速数字系统设计(4)
ES16203   物理电子学应用技术专题(3)
ES14202   快电子学(3)
IN05114   编码理论(3)
MS15201  材料物理(4)
MS15206  纳米材料学(3)
MS15210  计算材料学(2)
MS25201  热力学与相平衡(3)
MS16203  固体表面与界面(3)
MS16201  新型半导体薄膜材料与技术(3)
MS15203  固体物理(4)
GP25206   等离子体的粒子模拟方法(3)
MA04***   代数学
MA04***   微分流形与李群代数
MA04***   群及代数表示论
MA05***   代数几何
MA05***   黎曼曲面
NU05101  加速器物理学(4)
NU55205  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4)
NU05103  同步辐射应用基础(4)
NU25203  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4)
NU15202  辐射剂量及防护(1)
NU26201  同步辐射应用进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