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培养  学科建设

凝聚态物理学科点简介:

本学科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学校创建一流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定位紧密结合,注重与化学、材料学科的交叉,注重理论与实验工作的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瞄准学科的前沿,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2001年“九五”期间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凝聚态物理获得满分,并与另外两所兄弟院校并列全国第一。 
  “十五”期间,本学科是“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之一。5年间,共得到上述“三大工程”支持的建设经费达4500万元。凝聚态物理学科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凝练和创新文化建设,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建立了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为依托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著名的凝聚态物理科研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本学科在量子效应及其操控、纳米结构与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等若干交叉科学前沿研究方向的若干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子强关联体系、先进功能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与计算物理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科点的整体科研水平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 

研究方向:

1.量子调控

重点研究单分子体系、受限电子体系中量子态(包括电子态、自旋态和光子态)的奇特量子效应及其先进的探测方法和操纵技术。将利用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和光学技术的单分子科学方法对处于自由状态、衬底表面或复杂凝聚相环境中的单个小分子、原子团簇及生物大分子所具有的特殊的化学物理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受限量子单体中电荷的产生、分离、输运等特性,进而实现对其量子态的调控。这些研究将使人们能够直接观测和操纵单个的原子或分子,并对单个分子进行手术和加工。
      本学科在该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多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处于国际前沿。

2.电子强关联系统

   电子强关联系统研究是当今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方向以典型的电子强关联体系--高温超导材料和巨磁电阻材料的物理机制研究为基点,着重开展研究:磁性与超导电性关系,寻找配对机制;d波载流和极化子输运的强关联问题;微结构调整是如何影响超导电性;解决国际上在磁通动力学上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研究巨磁阻材料的载流机制,从双交换和非双交换探索其复杂的导电现象;寻找更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CMR材料。
      本学科点是国内高Tc超导电性研究的重点攻关单位之一,承担863计划、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中科院重点基金项目。

3.先进功能材料

新型光信息功能材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高技术和军事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方向以新型信息材料、光电材料、新型高密度存储材料、新型特种光学材料以及相应器件集成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为研究内容,侧重研究钙钛矿型过渡金属氧化物信息功能材料、ZnO高性能薄膜材料、新型光电能源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发展和完善材料的制备方法,发展新兴的原位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材料中的能量、电荷传输机制,探索材料结构/微结构及其性能的形成机理,掌握材料性能同结构/微结构的关系以及调控方法,为发展新一代的光电器件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支持。
    本方向的特色在于性质研究与材料制备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中科院项目,“先进材料研究团队”于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

4.纳米结构与物理

本学科方向主要以低维和受限体系如量子点、量子线和二维超晶格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结构与特性的表征方法、自组装和功能化技术。将发展和完善纳米尺度的表征与度量技术,设计概念性纳电子学和原理性器件,发展和完善微纳加工与集成技术。通过上述手段构造维度受到限制的各种纳米结构,研究由于电子、光子受限所导致的量子效应和规律,以发现这个崭新领域中的新现象,研究新规律,为人工操纵制备新的量子器件寻求新路。
    本学科已经在纳米结构的新型量子效应和单分子器件的设计与制备方面取得若干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已在Phys. Rev. Lett.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并形成了一支具有影响的研究群体。

5.凝聚态理论与计算物理

凝聚态物理理论和计算凝聚态物理历来是凝聚态物性各分支研究领域所必不可缺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微尺度物质体系的结构和电子结构、纳米和分子器件的输运理论、量子力学计算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多体理论和非平衡统计物理、生物分子结构、功能的计算和动力学分析。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目标是提出新的理论模型,结合采用计算物理方法,从微观角度预测和解释凝聚态物质的各种物性,为发展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学术骨干


 长江学者
陈仙辉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李晓光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丁泽军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吴明卫教授

陈仙辉教授

李晓光教授

 丁泽军教授

 吴明卫教授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吴文彬教授 人才计划
林子敬教授 人才计划
潘必才教授跨世纪优秀人才
 尹民教授

吴文彬教授

 林子敬教授

潘必才教授

尹民教授

新世纪优秀人才
 王兵教授王晓平教授王冠中教授
新世纪优秀人才 王兵教授王晓平教授王冠中教授



师资力量:


姓 名
职  称
研究方向或领域
E-mail


电 话

李晓光
教授,博导
先进功能材料
lixg@ustc.edu.cn
3602196
丁泽军
教授,博导
理论与计算
zjding@ustc.edu.cn
3601857
陈仙辉
教授,博导
强关联物理
chenxh@ustc.edu.cn
3601654
吴文彬
教授,博导
强关联物理
wuwb@ustc.edu.cn
3606346
林子敬
教授,博导
理论与计算
zjlin@ustc.edu.cn
3606345
吴明卫
教授,博导
理论与计算
mwwu@ustc.edu.cn
3603524
潘必才
教授,博导
理论与计算
bcpan@ustc.edu.cn
3606385
尹 民
教授,博导
先进功能材料
yinmin@ustc.edu.cn
3607412
王 兵
教授,博导
量子调控
bwang@ustc.edu.cn
3602177
王晓平
教授,博导
纳米结构与物理
xpwang@ustc.edu.cn
3607090
王冠中
教授,博导
纳米结构与物理
gzwang@ustc.edu.cn
3600075
许小亮
教授,博导
纳米结构与物理
lism@ustc.edu.cn
3607574
朱 弘
教授
强关联物理
zhuh@ustc.edu.cn
3600797
崔宏滨
副教授
先进功能材料
hbcui@ustc.edu.cn
3606949
阮可青
副教授
强关联物理
kqruan@ustc.edu.cn
3601064
孙 霞
副教授
理论与计算
sunx@ustc.edu.cn
3606948
余庆选
副教授
纳米结构与物理
yuqx@ustc.edu.cn
3607142
廖 源
副教授
纳米结构与物理
liaoyuan@ustc.edu.cn
3607142
翁明琪
副教授
理论与计算


何海燕
副教授
先进功能材料
hyhe@ustc.edu.cn
3606385
陈永虎
副教授
量子调控
yhuchen@ustc.edu.cn
3606024
张建武
讲师
纳米结构与物理
zjw@ustc.edu.cn
3606383
徐 军
讲师
纳米结构与物理
dikyxu@mail.ustc.edu.cn
3601070